纹草鹩莺
英文名:Striated Grasswren
学名:Amytornis striatus
【简介】
纹草鹩莺(Amytornis striatus)是一种仅发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墨累-马利地区的特有种,属于雀形目细尾鹩莺科的鸟类。
【外形特征】
纹草鹩莺体型中等,具有较长且尖锐的尾部和细长喙。雄鸟主要特征包括白色眼周、红褐色前眉纹、灰褐色冠部与背部带有黑色及白色的条纹(西北部地区的底色更偏肉桂红)、棕色翅膀和尾巴(西北部地区的尾巴更红)较大的黑色颊纹位于暗灰色耳羽下方;喉部呈白色至灰奶油色,腹部淡黄色,胸部有灰色条纹。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侧胸有明显的红褐色斑块。幼鸟与成鸟类似。
【生活习性】
纹草鹩莺栖息于多刺的三蕊草丛中,通常覆盖在完整的灌木或马利桉树下,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的沙平原、沙丘或石质山坡上。它们以昆虫和种子为食,主要捕食甲虫和蚂蚁,有时也会食用三蕊草种子。它们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
【鸣叫特征】
纹草鹩莺的鸣唱通常是断续的“tew, tew, tew”声,后接一串旋律般的颤音和嗡嗡声。联系叫声为单一高音的“seep”;警报声为尖锐的“tchirr”。
【繁殖习性】
纹草鹩莺的繁殖期一般在7月至11月,在降雨充足的条件下可能会提前或延后。其巢为圆顶状,由三蕊草刺构成,内衬树皮条、草、植物绒毛和羽毛,通常靠近地面并隐藏在三蕊草丛中。卵为卵圆形,呈白色到粉白色,表面有少量的紫色或红色斑点,每窝通常产2枚蛋,有时也会产3枚。由雌鸟孵化13至14天后,雏鸟在12至14天后离巢,但仍在靠近巢穴的浓密草丛里隐藏3至4天。从完全独立需再过3至4周。
【外型辨识】
与短尾草鹩莺相比,纹草鹩莺有着较长的尾部和更明显的黑色颊纹,颜色也不如后者红。雌鸟的侧胸有明显的红褐色斑块。亚种rowleyi体型较小,背部为红褐色,胸腹部呈现淡奶油色。
【物种区别】
与短尾草鹩莺相比,纹草鹩莺有着较长的尾部和更明显的黑色颊纹,颜色也不如后者红。雌鸟的侧胸有明显的红褐色斑块。亚种rowleyi体型较小,背部为红褐色,胸腹部呈现淡奶油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纹草鹩莺属于无危(LC)级别。
【地理分布】
纹草鹩莺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和东部地区,包括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及维多利亚州西北部,同时也可在南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南部发现它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