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漠鹀属 > 黑喉漠鹀
黑喉漠鹀

黑喉漠鹀

英文名:Black-throated Sparrow

学名:Amphispiza bilineata

【简介】
学名:Amphispiza bilineata
分类:雀形目、雀鹀科、漠鹀属
亚属:单型,包含一个物种,即黑喉漠鹀
栖息地范围:北美西南及墨西哥

【外形特征】
体型:小型,体长约12-14厘米,体重约13.5克,雄鸟略大。上半身灰褐色,下半身白色。成鸟面部具有特征性的黑色三角形喉斑和白色眉纹,尾巴深色,部分羽尖及边缘呈白色。幼鸟与成鸟面部特征相似,但缺乏黑色胸部,下巴、喉咙和上胸部呈白色,有淡色条纹和斑点。

【鸣叫特征】
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歌曲包含短暂的颤音和啾啾声。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在地表植被致密且灌木丛零星分布的地区。迁徙及非迁徙族群存在明显的幼体地表活动,偏好灌木丛和蒿属植物等低矮植被。以植物种子为主食,在繁殖季节也会捕捉昆虫。迁徙物种在不同纬度有长距离迁徙和短距离迁徙。

【繁殖习性】
领域范围较大,繁殖时较窄。雌鸟筑巢,雄鸟唱歌。分布于欧洲北部夏季季雨诱发的重新筑巢事件,可以延长繁殖季节,允许第二次繁殖。

【外型辨识】
区别于近缘种:小型,喙较轻,下体颜色较浅,有白色下巴和喉咙中央条纹。较容易与幼鸟时期的Sage Sparrow混淆,但黑喉漠鹀有连续的白色眉纹和白色的尾部特征。

【保护状况】
IUCN:低危 (LC)

【地理分布】
主要繁殖区域包括美国西部至墨西哥中部,非繁殖季节可能会扩展到北美的干旱高地环境。生理分析揭示了该物种对沙漠环境的水分压力的适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