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漠百灵
英文名:Rufous-tailed Lark
学名:Ammomanes phoenicura
【简介】
棕尾漠百灵(学名:Ammomanes phoenicura),属于雀形目百灵科漠百灵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南亚部分地区。该鸟的上体为棕灰色、前胸带有褐色斑纹、腹部沙黄色且无斑纹。主要栖息在干燥的草地、半沙漠或稀疏植被的沙漠地带。
【外形特征】
体型较小,头顶棕灰色,密布褐色点斑。鸟嘴呈淡蓝色或肉色,翅膀长而尖,尾部较短。雌雄相似但雌鸟较小,幼鸟在上体边缘的斑纹较为淡色。舌头呈蓝灰或肉桂色。
【生活习性】
偏好干燥平原和广阔的干草原环境,常见于干燥地带,通常单独或成对行动。忙碌地在地面上觅食,食物包括种子、谷物和甲虫等昆虫。飞行时有明显的波浪式起伏特点。
【鸣叫特征】
通过发出清脆的短哨音和高亢的节拍颤音来表达,常在地面、低矮枝丫或低空飞行中鸣叫。叫声通常包括柔和的声音如“juu, juuh, tchérrrwe”,有时伴有轻快的颤音节奏。
【繁殖习性】
春季进行繁殖,雄鸟进行短暂的求偶飞行,伴有起伏的飞行路线及特有的鸣叫。巢一般由双方共同构建于地面低陷处,并用细枝和草叶铺垫。一窝产2至4枚卵,孵化和育雏阶段由双亲共同参与。
【外型辨识】
棕尾漠百灵与其他漠百灵属鸟类的不同之处在于醒目的红棕色尾羽、尾部后缘的暗色横带以及求偶展示时的独特飞行方式和鸣叫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标准,该类别被列为无危(LC)。然而,它在巴基斯坦境内的状况尚不明确,可能是雨季的不规则访客。尼泊尔南部记录显示该区域的分布极其稀少,繁殖情况待进一步确认。
【地理分布】
分布区域主要包括印度南部(从恒河延伸至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并夏季时短暂搬迁至巴基斯坦北部旁遮普地区和尼泊尔南部。斯里兰卡不见有记录。喀拉拉邦西部地区的记录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