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漠百灵
英文名:Bar-tailed Lark
学名:Ammomanes cinctura
【简介】
英文名:Bar-tailed Lark 学名:Ammomanes cinctura 分类:雀形目百灵科漠百灵属 栖息:摩洛哥至巴基斯坦的广袤区域,常见于北非至西亚的荒漠地带。
【外形特征】
栗尾漠百灵体长约14厘米,体重介于14至23克之间。其头部圆润,嘴短,翅膀上初级飞羽略长于次级飞羽,最外侧爪长,覆盖适当多的尾部区域。背部颜色红褐,带有淡色眉纹,翅膀和尾部为橙红色,尾羽带有明显的黑色终带,腹部淡色伴有橙调,嘴呈沙色素色,脚色从沙色角质至浅棕色不等。幼鸟似成鸟,但尾翼和翅膀的黑色标记较淡,外侧初级飞羽更宽更长。
【鸣叫特征】
鸣唱声为一系列高调的‘see-oo-lee’或‘cher-ho-hee’,由起始音渐高,通常需要较近距离才能听到。末端为尖锐清晰的高音,声响节奏规律,间隔约1.5秒。叫声还包括干涩的‘prrit’或‘cherr’,以及细长的‘peeyu’或‘see-oo’的下降音调。
【生活习性】
栖息于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沙漠区域,包括平或稍起伏的石质或沙质土壤地带,以及植被稀疏或近乎无植被的地区。它们偏好的环境从开普维尔德群岛的砾石平原到半干旱草原。通常棲息在低地,在巴基斯坦繁殖季节过后可达到高达1700米的海拔。当干旱来临且该地缺乏食物时,这些鸟类会向更湿润的地带迁移,少量在中东和阿拉伯半岛间迁移。罕见的长距离迁徙者可在春季在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发现。
【繁殖习性】
繁殖期由降雨量决定,在北非为1月至4月,在开普维尔德群岛为9月至6月,在中东地区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雄鸟通过看似波动且层次分明的飞行展示其求偶意愿,每次飞行过程不断上升并以快速俯冲落下结束。雌鸟筑巢,通常在一片岩石或石头下,直径约为7至8厘米且面向北方。巢内铺以少量植被或小石头。每窝产卵数量为2至4枚,孵化期持续12至14天,由双亲共同孵化。雏鸟由父母共同抚育喂养,大约11天后离巢,13至15天后即可飞翔。
【外型辨识】
该鸟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未面临直接的明显威胁,但由于其分布广泛,目前保护级别被评为无危(IUCN:LC)。地理上广泛分布于摩洛哥至巴基斯坦范围,包括北非、西亚及非洲中南部地区,分布在佛得角群岛的且更为多见,而罕见于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等。
【物种区别】
栗尾漠百灵与沙漠百灵很相似,但其更小巧精致,且其尾巴的黑色最终边缘更为明显。此外,其叫声也有细微差别。
【保护状况】
该鸟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未面临直接的明显威胁,但由于其分布广泛,目前保护级别被评为无危(IUCN:LC)。
【地理分布】
栖息于干燥的草原、半沙漠地区或有稀疏植被的荒漠,常在地上或飞行时鸣叫。在高飞时常常直冲云霄,在地面亦常奔跑时鸣叫。平时以草籽、嫩芽为主食,偶捕食蝗虫及其他昆虫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