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草鹀
英文名:Grasshopper Sparrow
学名:Ammodramus savannarum
【简介】
(英文名:Grasshopper Sparrow,学名:Ammodramus savannarum)隶属于雀形目雀鹀科沙鹀属,是一种小型、短尾的鸟类,常见于北美和中美洲的草甸地带。其名称源于它的鸣叫声酷似蚱蜢的叫声及对草蜢的喜好。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0.8至11.5厘米,体重14.5至20克。该鸟头部扁平,喙呈深色,胸部无条纹,呈奶油色至淡褐色,腹部则为白色。其头顶为暗色,带有几条淡色条纹,背部和翅膀上灰、锈色交错着色,翼缘呈黄色。尾部短且锐利,顶部形态尖锐。不论雌雄,其羽毛基本一致,仅幼鸟带有胸部条纹,背部表现棕、黑和淡褐的混合色,有明亮的黄色翼弯羽毛和显眼的橙黄色眼上方斑块及细白眼环。
【鸣叫特征】
鸣声包括一到四个简短的音符,后紧随一组尖锐的颤音,形如‘tup zeeee’或‘tip tup zeee’,就像蚱蜢鸣叫一样。而另一种尖锐鸣声,则通常用于配对身份确认。
【生活习性】
黄胸草鹀偏好栖息在中等高密度的草地环境,特别是干燥稀疏和开阔的草原或田地。它们避免树木和灌木,在明亮、宽阔的环境中寻找昆虫,例如蚱蜢、蜘蛛和种子等。春天迁徙时,雄性通常会比雌性提早一周到两周抵达繁殖地面。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黄胸草鹀倾向于在裸露的土壤上筑个碗形的巢,形状隐蔽于草地。每窝平均产卵4至5枚,完全由雌性孵化,孵化期约为10至12天。幼雏在6至9天后就能离巢,而由父母共同育养至独立。
【外型辨识】
与同属其它种类相比,黄胸草鹀以其独特的橙黄色眼上方斑块和胸部的清洁无条纹区域,是显而易见的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的《国际鸟类红皮书》记录,这鸟属于低危(LC)物种。然而,其佛罗里达亚种(A. s. floridanus)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2017年的记录显示其繁殖对数仅为15对,到了2022年,根据最新统计,这一数字已稍微提升至120只。
【地理分布】
黄胸草鹀的分布区域涵盖阿鲁巴、巴哈马群岛、伯利兹、哥伦比亚、加拿大、开曼群岛、古巴、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以及中美洲的多数国家等地,在北美中部地区尤其普遍,部分适合生境中的鸟会被依靠播放同类声音来吸引特定地点的驻足。此外,在南美哥伦比亚的部分地区,该物种现时已被评定为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