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沙鹀属 > 黄眉蝇鹀
黄眉蝇鹀

黄眉蝇鹀

英文名:Yellow-browed Sparrow

学名:Ammodramus aurifrons

【简介】
黄眉蝇鹀(学名:Ammodramus aurifrons),亦被称为Yellow-browed Sparrow,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雀鹀科、沙鹀属的一种小型鸟类。1825年,Johann Baptist von Spix 首次描述了这一物种。

【外形特征】
黄眉蝇鹀的体长约为13厘米,重量介于14.5至19克之间。它们头顶灰色,具有明显的黄色眉纹,该眉纹延伸至头部中央,脸部呈灰黄色。上身灰色并点缀深色纹迹,臀部为无斑点的灰褐色,尾羽呈棕褐色。翅膀上的小覆羽边缘有暗褐色和橄榄黄色的细腻纹样,喙相对长且粗壮,呈暗色和蓝灰色,它们的虹膜为暗色。腿色从肉灰色到淡粉色不等。

【生活习性】
黄眉蝇鹀适应性强,乐居于各种开放生境,包括短草丛、长草丛、牧场、乡村周边草地、城市中的空地等。它们全年留居在主要分布区域。主要以种子和昆虫为食,尤其擅长地面觅食草籽。

【鸣叫特征】
黄眉蝇鹀的叫声为高音的‘tic tic ZEEEE tic ZEEEE’,通常从显眼的高位置发出。这种叫声的特点有助于物种间的辨识。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委内瑞拉是5月至10月,而在哥伦比亚是2月至9月。黄眉蝇鹀筑造杯状巢,用干草建造,并在内部铺垫柔软材料,将巢置于地面,每窝产2至3枚白色蛋。

【外型辨识】
与草地蝇鹀(Ammodramus savannarum)相比,黄眉蝇鹀的眉毛黄色更为显著,喙更为修长,且无中冠纹,因此识别较为容易。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黄眉蝇鹀被列在无危等级(LC)中,显示对其保护级别的关注度未达到特定保护级别。

【地理分布】
黄眉蝇鹀广泛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分布区域涵盖哥伦比亚至巴西范围内的雨林,活动高度通常在1000米以下,而在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地区,甚至可达到海拔2500米的高度。黄眉蝇鹀是南美洲亚马逊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显著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