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鹦形目 > 鹦鹉科 > 亚马逊鹦鹉属 > 圣文森特鹦哥
圣文森特鹦哥

圣文森特鹦哥

英文名:St. Vincent Amazon

学名:Amazona guildingii

【简介】
圣文森特鹦哥(学名:Amazona guildingii),又称圣文森亚马逊鹦鹉,主要分布于西印度群岛的圣文森特岛,并栖息于岛屿的阔叶林区和高海拔森林中。

【外形特征】
圣文森特鹦哥体型中等,长度约为40-46厘米,体重大约在485至880克之间。它们的羽毛主要呈现鲜艳的绿色,头上带有白色的渐变色调至淡黄色,偶尔可见有蓝色斑纹。上体由淡蓝、绿色渐变至暗绿,翅膀尖端有黄色条纹,腹部转为黄绿色,翼下覆羽为橙红色。此外,虹膜为桔红色,喙为腊白色,尾部有彩虹色调的蓝色和橙色。圣文森特鹦哥有两种形态,分别呈现为黄色和绿色,两者均拥有独特的羽毛色彩变化。

【生活习性】
在圣文森特岛,圣文森特鹦哥以圣文森特岛中部山地为主的森林生态为家园,常见于Buccament、Cumberland和Wallilibou山谷的区域。它们通常在树洞中筑巢,偏好种类为Dacryodes树的洞穴,有时会出现相邻聚集的现象。除了在自然栖息地繁衍,这种鹦鹉主要在高空的树冠活动,以水果、种子、坚果、鲜花以及植物嫩芽为食。

【鸣叫特征】
圣文森特鹦哥的叫声非常响亮,包括一系列尖锐的啸叫和滚动的吠声,并且在飞行时持续发出重复的“rrrek”声。

【繁殖习性】
圣文森特鹦哥的繁殖季节从1月一直持续至7月,以4月至5月最为活跃。其繁殖阶段每次产卵2枚,偶尔可达3枚,孵化期大约24天,雏鸟时期则需要67至69天,期间雌鸟会独自负责孵蛋育雏工作。人工饲养条件下,这种鹦鹉的繁育成功极为罕见,因其繁殖率低、育雏困难。

【保护状况】
圣文森特鹦哥是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VU),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I)保护。自1950年以来,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如非法宠物交易、狩猎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到1982年,种群数量已减少至约421只。为了增加其数量,圣文森特岛上的圣文森植物园设立了一个专门进行圣文森亚马逊鹦鹉的人工繁殖和保护项目的野生物种鸟类中心(Nicholas Wildlife Aviary Complex)。随着保护措施的实施,其数量在近几年有所恢复,到1994年时已回升到约800只。

【地理分布】
圣文森特鹦哥限于圣文森特岛上的Buccament、Cumberland和Wallilibou山谷等特定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