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冠鹎
英文名:Puff-throated Bulbul
学名:Alophoixus pallidus
【简介】
白喉冠鹎学名为Alophoixus pallidus,属于雀形目鹎科冠鹎属鸟类。Robert Swinhoe于1870年首次描述了这种鸟类,模式产地为海南岛。
【外形特征】
白喉冠鹎体长约为20-25厘米,头顶具红褐色或褐色的羽冠,头侧灰褐色或褐灰色。上体橄榄绿黄色,尾上覆羽棕色,翅膀羽毛暗褐色,外翈的大部分为暗茶黄色,最内侧飞羽为暗茶褐色。喉部和下体从前胸开始黄橄榄色,磷黄色,胸到两胁带有灰褐色,并夹杂白色或黄色轴纹,尾下覆羽亦是皮黄色。
【生活习性】
白喉冠鹎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地区,包括中国南部(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缅甸南部、泰国大部分地区及老挝北部。它们通常选择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的低山丘陵阔叶林、次生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尤其偏好那些溪流或沟谷沿岸的开阔次生阔叶林环境。
【鸣叫特征】
白喉冠鹎的叫声尖锐而嘈杂,常将其群体中发出的声音描述为一连串的“churt churt churt”或“chutt-chutt-chutt”, 有时也能听到较为柔和清晰的“twee, twee, twee”的叫声。
【繁殖习性】
白喉冠鹎通常成小群活动在树冠层或林下灌木层之中,偶尔也到乔木层觅食,有时也能见到其在混群中活动的情形。这些鸟儿主要的食物来源为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亦会捕食昆虫及其幼虫,如象甲、瓢甲、蝉或蜘蛛等。在繁殖季节(2月至9月),三只成鸟常共同抚育幼鸟,巢筑于林下灌木或倒下的大树枝上,材料主要是干树叶和藤本植物的根,巢孔呈杯状,内部柔软。它们每窝产卵数介于2到3枚之间,孵化期12到14天,幼鸟期为10至11天。
【外型辨识】
该物种与黄腹冠鹎相比,下体颜色较暗淡,并且喉咙有蓬松的白色羽毛为显著特点之一。幼鸟的上体和下体颜色稍浅,喉部羽毛较短且体色或眼睛颜色可能略显暗淡。
【保护状况】
白喉冠鹎是较为容忍栖息地轻微变动的鸟类,这使得它们在一些遭到干扰的生境中也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它们的分布广泛且种群数量较为稳定,被认为是未受威胁的物种。尽管如此,对生态环境保持的关注及科学研究仍具有重要性,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独特的鸟类资源。
【地理分布】
白喉冠鹎有七个亚种,详见下表:
| 中文名称 | 学名 |
|------------------------|-----------------------------------|
| 白喉冠鹎中南亚种 | Alophoixus pallidus annamensis |
| 白喉冠鹎缅南亚种 | Alophoixus pallidus griseiceps |
| 白喉冠鹎西南亚种 | Alophoixus pallidus henrici |
| 白喉冠鹎泰国亚种 | Alophoixus pallidus isani |
| 白喉冠鹎南部亚种 | Alophoixus pallidus khmerensis |
| 白喉冠鹎指名亚种 | Alophoixus pallidus pallidus |
| 白喉冠鹎德林达依亚种 | Alophoixus pallidus robinso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