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百灵科 > 短趾百灵属 > 亚洲短趾百灵
亚洲短趾百灵

亚洲短趾百灵

英文名:Asian Short-toed Lark

学名:Alaudala cheleensis

【简介】
亚洲短趾百灵(学名:Alaudala cheleensis),属于雀形目百灵科短趾百灵属。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部至东部干旱草原和牧场,如土耳其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西部、蒙古、中国东部西藏高原至东部地区。在中国,该鸟类常见于内蒙古的草原地带,且被记录为夏候鸟。

【外形特征】
亚洲短趾百灵体长14-15厘米,体重约为20-27克。其体色以淡灰色至沙棕色为主,头顶至背部呈现灰褐或沙褐色,下体呈白色,具有明显的白眉纹和宽的眼环;喙短而粗厚,基部较宽阔。与其他分布在同一区域的百灵种类相比,这种鸟类的显著特点是其没有明显的羽冠,且翅膀长而飞羽末端超出或等于附趾长度。雌雄鸟特征相近,而幼鸟身上则具有深色羽毛边缘的白色条纹,以及圆钝的初级飞羽。

【鸣叫特征】
鸣叫声特点与小短趾百灵非常相似,主要在飞行状态下发出,偶有在地面或灌木丛中鸣唱。其鸣声包含高音哨音、杂音,以及模拟其他声源的叫声。

【生活习性】
栖息于半沙漠至草原地带,主要以昆虫和种子为食。在繁殖季节,主要为雏鸟提供昆虫幼虫。该鸟种多在地面行走或做波状飞行,有时于空中缓慢下降进行径向飞行,并在飞翔过程中进行鸣唱。

【繁殖习性】
在内蒙古地区,亚洲短趾百灵的繁殖期会从4月中旬开始,持续到6月孵化。巢筑于地面上,由灌木丛或土丘上可见的一圈干草构筑,外覆杂草。每窝通常产卵3-5枚,卵色为白色或微黄色,并带有细小的褐色斑点。双亲轮流孵化卵,孵化过程约持续12天,并在雏鸟出壳后,它们会共同喂养幼鸟,直到雏鸟大约14-15天后学会飞行。

【外型辨识】
亚洲短趾百灵在腿部长度和羽毛颜色上有别于小短趾百灵,体形稍大,颜色更淡,且胸部的条纹较少。另外,它的尾羽外侧有较多白色部分,翼形特征也有区别。

【物种区别】
相较于此前认为的小短趾百灵亚种,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一步表明,目前界定的亚洲短趾百灵和相关种类可能需要重新分类。

【保护状况】
这种鸟被广泛分布于蒙古、土耳其斯坦至内蒙古一带,其中在中国主要出现在内蒙古的广阔草原上。按IUCN标准,亚洲短趾百灵的保护状况为无危。

【地理分布】
- 亚洲短趾百灵指名亚种(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chele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至北方的一部分,模式产地为辽宁大连湾。
- 亚洲短趾百灵内蒙亚种(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beicki),出现在中国青海至内蒙古区域,模式产地在青海西宁附近。
- 亚洲短趾百灵西藏亚种(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stegmanni),分布于甘肃一带,模式产地在甘肃西北部地区。
- 亚洲短趾百灵青海亚种(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kukunoorensis),起源于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地带,模式产地在青海湖南部山脉。
- 亚洲短趾百灵新疆亚种(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seebohmi),生活在新疆至内蒙古的过渡区域,模式产地在新疆喀什到莎车东部地区。
- 亚洲短趾百灵甘肃亚种(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tangutica),活动在青海和西藏之间,模式产地在西藏东北部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