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猛雀鹀属 > 棕顶猛雀鹀
棕顶猛雀鹀

棕顶猛雀鹀

英文名:Rufous-crowned Sparrow

学名:Aimophila ruficeps

【简介】
棕顶猛雀鹀(学名:Aimophila ruficeps),是雀形目、雀鹀科、猛雀鹀属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该鸟体型适中,体长13至15厘米,体重15至23克。雄鸟和雌鸟的外观相似,但雄鸟略大。头部顶部呈锈红色,其余上体呈灰褐色并带有锈色条纹,眼上纹为灰色,耳羽深色,颊纹为黑色,眼睛周围有明显的白色眼环。下体无斑点,为灰色或淡黄灰色。

幼鸟头部锈色带有淡褐色条纹,上体带有狭窄的暗褐色条纹。下体呈浅黄褐色,胸部两侧有暗褐色细条纹,颊纹不明显。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生活在干燥的山坡和灌木丛地带,特别选择那些干燥斜坡上分布着稀疏灌木的地方。棕顶猛雀鹀临近地面觅食,专挑隐蔽的灌木丛与草地中寻找食物。在冬季它们主要食用种子,而春夏季则主要以昆虫为主食。

【鸣叫特征】
雄鸟通过鸣叫吸引配偶并维护领地。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发生在春季。巢筑于地面或低矮灌木,用干草和根须建造,并可能加入树皮条、小树枝和杂草茎。每窝可产2至5枚蛋。由雌鸟独立孵化,孵化期约为11至13天。幼鸟出生时几乎裸露无毛,直至第3天才开始长出稀疏的绒毛。幼鸟8至9天大时离开巢穴,此时还不能飞翔,但可以自行穿过灌木丛,父母则继续为其喂食一段时期。

【外型辨识】
棕顶猛雀鹀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红褐色的冠羽,与一些其他相似的鸟种相比,如锈红猛雀鹀、瓦哈猛雀鹀、棕翅猛雀鹀、棕顶雀鹀、美洲树雀鹀以及幼年白冠带鹀相比,其灰色或淡黄灰色的腹部无斑点或条纹、深色颊纹和灰褐色背部特征。因此,它们在野外容易辨认。

【物种区别】
本文未详细描述与其他猛雀鹀属鸟类的区别。

【保护状况】
棕顶猛雀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虽总体无灭绝风险,但若干亚种面临栖息地破坏的威胁,部分已潜在消失。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内陆地区,具体包括加州、亚利桑那州南部、新墨西哥州南部、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中部,南至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墨西哥西部直至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南部和瓦哈卡州。南界至横山山脉区域,西端沿太平洋海岸向西南延伸至横山山脉以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