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椋鸟
英文名:Daurian Starling
学名:Agropsar sturninus
【简介】
北椋鸟(学名:Agropsar sturninus),为雀形目,椋鸟科,北椋鸟属,又称燕八哥或小椋鸟。2008年,基于两项分子亲缘群系的研究,它被重新分类从原属的椋鸟属(Sturnus)移至北椋鸟属(Agropsar)。IUCN评定北京椋鸟的状态为无危(LC)。北椋鸟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国,包括蒙古东部、俄罗斯东南部至朝鲜与中国中部,在东南亚越冬。在中国,它广泛分布在各省市区,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外形特征】
北椋鸟体长16至19厘米,重约100克。雄鸟头部及肩部为灰色,头顶带有紫色羽毛,背部呈黑紫色,腰部白色或浅棕色,肩羽带有宽的白缘,翼呈棕色,带鲜明的绿色次级飞羽,尾巴黑色并带有绿色光泽,外侧尾羽有白色边缘。雌鸟整体呈灰褐色,腹部淡棕色,次级飞羽带白色尖端,上背为褐色。成年雄鸟颜色更为鲜艳,面目特征明显。幼鸟则更多呈现灰褐色,带有棕色背部。
【鸣叫特征】
其鸣声多样,能够发出哨音、颤音及叽叽喳喳的声音,有时还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叫。叫声包括响亮的爆裂声、柔软的“prrp”飞行声音,以及嘶哑的嗡嗡声和短促的“yap”声。
【生活习性】
北椋鸟喜栖息于森林与草地结合的开阔地带。冬季则活动于芦苇丛、树林。主要的饮食为昆虫,包括蛾、毛虫、苍蝇、蝗虫、白蚁等,偶尔也会食用蚯蚓、果实与种子。它们取食时多于地面进行,也偶尔会空中捕食,或从树叶与花朵中觅取食物。在繁殖季节,它们会集结成对或小群体,而到了非繁殖期,会形成小到大群的集群。
【繁殖习性】
北椋鸟繁殖时间为5月至6月,通常每窝产卵5至7枚。亲鸟共同参与孵化,孵化期大约12至13天,之后雏鸟为晚成性,主要由雌雄合作饲育。
【外型辨识】
与紫背椋鸟区别在于:雄鸟的颈背部具有黑色斑块且颈侧无栗色。雌鸟与其他相似物种的区分较为困难,而且紫背椋鸟在中国并不常见。
【保护状况】
北椋鸟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尽管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在全球被认为较为普遍,近年来其种群状况虽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来看未有显著下降趋势。公众认知和多项保护措施有助于该物种的长期存续。
【地理分布】
北椋鸟栖息于平原地区或海拔500至800米的田野,一般生活在低山丘陵、开阔平原地带的疏林草甸、农田及居民点附近的丛林中。它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地觅食,休息时常栖息在电线杆、电柱或树木枯枝上。中国香港、台湾及多个内陆省份都有该物种的分布。
2022年5月,中国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北椋鸟,这是该保护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