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萨牡丹鹦鹉
英文名:Lilian's Lovebird
学名:Agapornis lilianae
【简介】
尼亚萨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lilianae,英文名为Lilian's Lovebird,属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牡丹鹦鹉属。这种小型鹦鹉以其鲜艳的橙色头部和上胸以及绿色体羽而著称,体重约28-37克,体长约13厘米。
【外形特征】
尼亚萨牡丹鹦鹉体长约为13厘米,配以白色眼环,橙红色面部延伸至下颌和喉部,其余为橙绿色。在其头部,幼鸟配以黑色耳覆羽。成体雌雄外形相似,区别于费氏牡丹鹦鹉在于后者缺乏橙色分布和蓝色的上尾覆羽。相对黄领牡丹鹦鹉,尼亚萨牡丹鹦鹉的橙色分布更为连贯,头部白色眼圈特征明显。
【生活习性】
它们在休息时会发出嘁嘁喳喳和尖锐的叫声,并在群体中持续啾啾。该种鹦鹉栖息在高大的落叶树、沼泽和某些荆棘灌木丛中,尤其喜欢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觅食,主要以草籽、小米类植物、野稻、花和果实为食。
【鸣叫特征】
尼亚萨牡丹鹦鹉通常发出尖锐的“krreek”声或双音节“chi-reek!”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1月至3月及6月至7月之间。在圈养环境中,每个繁殖周期产卵通常为3至8枚白色蛋,孵化期约需22天,而雏鸟离巢大约需要44天。繁殖期间,它们通常会选筑巢在天然树洞或者人工提供的类似环境,营造屋顶状巢室。
【地理分布】
尼亚萨牡丹鹦鹉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南部、莫桑比克西北部、马拉维、赞比亚东南部沿赞比西河延伸至津巴布韦北部的地区。此外,纳米比亚南部也有逃逸的人工养殖个体的记录。
【保护状况】
尼亚萨牡丹鹦鹉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NT),且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被列为第II级保护。其数量在部分地区因非法捕捉而有所下降,特别是在津巴布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