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鹦形目 > 长尾鹦鹉科 > 牡丹鹦鹉属 > 费氏牡丹鹦鹉
费氏牡丹鹦鹉

费氏牡丹鹦鹉

英文名:Fischer's Lovebird

学名:Agapornis fischeri

【简介】
费氏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fischer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中的标志性小型鸟类,因其德国探险家Gustav Fischer的名字而得名。主要栖息在东非的稀树草原和低矮的灌木地带,以及一些适合的农田和城镇。

【外形特征】
这种鹦鹉的身长在14至15厘米之间,体重在42至58克。身披鲜艳的绿色羽毛,脖子上镶有一圈宽厚的金色黄色,转而向上渐变为深橙色。头部为橄榄绿色,鸟喙鲜艳的红色引人注目,眼睛周围环绕着一圈白色的裸露皮肤所构成的眼环,显得格外灵动。肩膀和背部为深绿色,上层尾部呈紫色。幼鸟毛色相对较为暗淡,且喙基部有棕色斑纹。

【生活习性】
费氏牡丹鹦鹉属于集群生活的鸟类,常常以20到80只为单位集体行动,在草地上看到它们迅速、直线的飞行姿态往往能听到它们尖锐的叫声。它们主要依靠种子和水果为食,因此有时会被视为农民的害鸟。

【鸣叫特征】
费氏牡丹鹦鹉在自然环境中会发出尖锐的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通常在1月至4月,和6月至7月。它们选择在枯死的树木或枯枝中筑巢,尤其偏好金合欢树中的旧洞穴位置,高度2至15米间不等。在繁殖期间,雌鸟每次会产下3至8枚蛋,孵化期大约为23天。雏鸟在其后的38天内逐渐成长为羽毛丰满的幼鸟。

【外型辨识】
费氏牡丹鹦鹉凭借其独特外表和习性,受到了多面的欣赏和保护。无论是经由自然生息抑或人工栽培,都彰显了这种生物非凡的生存价值和魅力。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近年来,费氏牡丹鹦鹉面临数量下降的趋势。因此,它们的保护级别已提升至近危(IUCN:NT),各大自然保护机构和组织因此加强了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种群的维护工作。

【地理分布】
在野外,费氏牡丹鹦鹉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的北部、东南部,特别是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在其他地区的记录,包括肯尼亚、卢旺达和布隆迪,可能是由于干旱时期内从家中逃脱的宠物鸟形成的群体,并非自然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