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太阳鸟
英文名:Fork-tailed Sunbird
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
【简介】
叉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该鸟也被称为燕尾太阳鸟,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至越南南部的森林、公园和花园中。
【外形特征】
雄鸟体长10厘米,雌鸟体长约为8.5厘米。雄鸟头部和颈部呈现出金属绿色,背部黑色,臀部为黄色,上尾覆羽及中央尾羽为金属绿色,其中心尾羽特别延长13毫米,并且外侧尾羽尖端呈现白色,其余尾羽为黑色。雌鸟上体为黄绿色,下体为淡黄色到橄榄黄色。两性均具有浅色腹部,雄鸟拥有显著的叉状尾形,为与雌鸟的主要区别特征之一。
【鸣叫特征】
叉尾太阳鸟发出连续加速的“pe-et, pe-et, pit, pit”鸣叫,叫声响亮尖锐,为“twisk”声,有时会重复多达五次,还有类似于“chip-chip”的鸣叫,逐渐形成5-8个音符的颤音。
【生活习性】
叉尾太阳鸟栖息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带,常见于山沟、山溪旁和山坡的阔叶林,也出现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中或村寨附近的树丛。它主要以花蜜、嫩芽和小型昆虫为食,经常在开花的树丛和灌木间活动。
【繁殖习性】
该鸟在中国从4月开始筑巢。巢巢形为梨状,使用苔藓、草、植物纤维,并有时装饰有地衣,悬挂在离地面约3米的树枝上,树叶下。每窝产卵2-4枚,卵为灰绿色,带有紫红色斑点,边缘呈现红棕色,带有深色斑点。
【外型辨识】
叉尾太阳鸟共有三个亚种,目前有详细的形态特征差异及栖息环境的研究记录。
【保护状况】
由于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可能存在一定下降趋势,但整体数量仍相对稳定。该种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在中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叉尾太阳鸟分布于中国中部至南部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