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冢雉科 > 冠冢雉属 > 肉垂塚雉
肉垂塚雉

肉垂塚雉

英文名:Wattled Brushturkey

学名:Aepypodius arfakianus

【简介】
肉垂塚雉(学名:Aepypodius arfakianus),属于鸡形目冢雉科冠冢雉属,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山地雨林中。该物种栖息在海拔750至2800米的区域,尤其在1000米以上的高度更为常见。

【外形特征】
肉垂塚雉体型中等,雄鸟体重1450至1600克,雌鸟体重1200至1530克。体长38至46厘米,其尾羽为垂直扁平状,臀部和上尾覆羽呈深红褐色。雄鸟拥有淡蓝色裸露面部皮肤和显著的鲜红色肉垂,面部皮肤颜色在非繁殖季节变暗。雌鸟裸露面部皮肤为绿灰色,肉垂较小。

【生活习性】
这些鸟类通常在山地森林活动,以落叶果实、种子和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源。肉垂塚雉还会摄入大量小石子帮助消化。当受到惊扰时,它们会飞入树上躲避。肉垂塚雉全年都有繁殖活动,除了7月和8月,7月到8月间曾发现幼鸟。

【鸣叫特征】
肉垂塚雉通常较为低调,但在特定情况下会发出尖锐的“ki!kekekekekeke”叫声,其中第一个音节音调较高。

【繁殖习性】
它们在陡峭的巢丘中筑巢,巢丘由叶子和树枝堆成。雄鸟负责筑巢,雌鸟每四个月内可产下约20枚蛋,平均产蛋间隔约为6天。巢丘宽度约300至350厘米,高度150至200厘米,内部温度维持在29.4至34.3℃以孵化蛋。

【外型辨识】
雏鸟在孵化时重约115至125克,身上有黑褐色条纹和灰棕色底色,下巴和脸颊呈赭黄色。雄性在非繁殖季节面部皮肤颜色会变暗,且雌鸟的肉垂较小。

【保护状况】
IUCN认定肉垂塚雉为无危(LC)级别。据了解,该物种总数在10,000到1,000,000之间,未发现明显威胁。肉垂塚雉的亚种A. a. misoliensis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影响,当前种群数量可能在100-10,000只之间,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具体情况。

【地理分布】
肉垂塚雉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山地雨林中,具体区域未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