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
英文名:Cinereous Vulture
学名:Aegypius monachus
【简介】
秃鹫,学名为Aegypius monachus,是一种体型庞大、呈褐色至黑色的猛禽,属于鹰科。其翼展可达3.1米(10英尺),为现存最大级别的旧大陆鹫之一。广泛分布于温带欧亚大陆,包括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南至土耳其,东至蒙古、东北中国、南至印度、尼泊尔等地。中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秃鹫体长可达1.2米(3.9英尺),翼展约为3.1米(10英尺),个体重量可达到14千克(31磅)。全身羽毛呈棕黑色,仅成年秃鹫头部覆盖有细黑绒毛,且头部和颈部皮肤为蓝灰色。与所有鹰科鸟类的喙相比,秃鹫的喙是最大的。
【鸣叫特征】
这种猛禽通常较为安静,但在繁殖季节、进食尸体或感到焦虑时会发出呻吟、嘶叫和尖锐的“kli kli kli”声。
【生活习性】
秃鹫偏好山区及森林边缘等开阔空间,在海拔300至1,400米的范围内栖息,在亚洲甚至更高。它们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动物如蜥蜴、蛇和昆虫。在一些区域如蒙古,即使凶险的环境也不阻碍它们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2月至4月,常形成松散的繁殖群,巢间距大约30米至2公里。雌鸟和雄鸟会共同构建一个巨大的巢穴,位于开阔地带的大树或悬崖边缘,通常单独孵化一颗蛋,约50至62天后,幼鸟孵化出来。秃鹫的幼鸟成活率高,达到90%以上。
【外型辨识】
成年秃鹫最大的区别在于颜色,其羽毛为棕黑色,而其近亲高山兀鹫的颜色则为土黄色,初级飞羽则是黑色。在飞行中两者的区别尤为明显。
【保护状况】
IUCN将秃鹫列为近危物种。目前全球秃鹫数量估计为4,500至5,000只成年个体左右,其中15,600-21,000只为成熟个体。除非法猎杀与栖息地破坏外,秃鹫还面临食物量减少等威胁。然而,近来保护措施的强化及喂养计划的改善使得秃鹫在欧洲部分地区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西班牙。但是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秃鹫受到非法猎捕的严重威胁。在巴基斯坦等地,也被观察到少量数量的冬季访客。
【地理分布】
秃鹫广泛分布于温带欧亚大陆,包括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南至土耳其,东至蒙古、东北中国、南至印度、尼泊尔等地。
【早期的威胁】
秃鹫的种群数量近两个世纪以来遭受显著下降。这一下降主要归因于它们摄入了广泛使用的毒性猎杀剂以毒杀狗、狐狸等野生动物,并且伴随腐肉资源的减少。这类毒性猎杀剂的数量从过去至今一直在下降,然而仍构成威胁。秃鹫也因此从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快速的种群数下降趋势。
【数量复苏与保护措施】
在最近的几十年内,随着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以及为了使秃鹫数量恢复,特别组织投喂计划,关于秃鹫的种群恢复方面展现了显著的进展。例如,在西班牙秃鹫存活的个体数量已经从曾经的200对增长至近1000对,这体现了强调保护该物种及其栖息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特定的投喂计划能有效支持其种群的恢复。此外,尽管挑投喂的事例较少被记录,保育及补充食物依然对于该物种在某些地区恢复至关重要。
尽管秃鹫在某些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一些保护措施和喂养计划有效地恢复了其数量,特别是在欧洲。然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的非法猎杀行为仍然对其构成严重威胁。预计秃鹫未来的生存状况将取决于进一步的保护措施以及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