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裸鼻夜鹰
英文名:Barred Owlet-nightjar
学名:Aegotheles bennettii
【简介】
斑裸鼻夜鹰(Aegotheles bennettii),别名Barred Owlet-nightjar,是裸鼻夜鹰目裸鼻夜鹰科裸鼻夜鹰属的一种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东部及其周边岛屿。
【外形特征】
斑裸鼻夜鹰体型中等,长约20至23厘米,体重可达45至47克。该物种具有以下显著特征:黑色头冠上有一条条纹,眉纹延伸至颈背,明显的淡色颈环,灰色至黄色的耳羽盖以及一条带有多条灰白色条纹的尾巴。羽毛覆盖着密集的条纹,头顶为深褐色或黑灰色,带有灰白或淡黄色的边缘。清晰可见的白色至淡黄色的颈环环绕颈部,而淡黄色的耳羽盖明显地偏向头部两侧。其羽毛边缘形成的灰白色条纹使尾部呈现出典型的斑驳外观。下体的羽毛质地呈现出淡灰色或淡黄色的底色,且带有宽而杂乱的暗色条纹,腹部和下喉区域的条纹几乎难以察觉。
【生活习性】
斑裸鼻夜鹰偏爱新几内亚的低地森林及山脚地带。它们通常在树洞内安静地度过白日,偶尔会探头窥视外界,且在具体警惕时,会因受惊直接飞出。关于斑裸鼻夜鹰的具体觅食行为和饮食较为缺乏资料。
【鸣叫特征】
斑裸鼻夜鹰的叫声短促而粗糙,类似“kiyo!”或“wak!”等简单的下降音调,通常会重复演奏。
【繁殖习性】
有关斑裸鼻夜鹰的繁殖行为信息非常有限。十月时发现接近成熟的幼雏,十二月时有一成年雌鸟与带卵的卵巢一同发现,九月时在同一地区发现含双蛋的巢穴。卵呈白色,大小在28.4到32.0毫米以及21.5到23.5毫米之间。
【外型辨识】
斑裸鼻夜鹰容易与同属其他物种混淆,尤其与澳大利亚裸鼻夜鹰(A. cristatus)相似。与后者相比,斑裸鼻夜鹰的胸部线条更明显,腹部底色更淡,且较为适应低地环境。澳洲裸鼻夜鹰则体重较大,脸颊区域被覆红棕色的羽丛和宽裕的顶尖白条纹尾羽。
【保护状况】
按照IUCN的分类,斑裸鼻夜鹰属于无危物种(LC)。尽管面临环境变化和其他威胁,斑裸鼻夜鹰的种群动态保持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斑裸鼻夜鹰主要存在于新几内亚中部至东南部地区,以及邻近的D’Entrecasteaux群岛的三个岛屿上,居住范围向西可达Taritatu河和南部的Kumbe河,大陆东至Milne Bay,而在Goodenough岛亦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