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长尾山雀
英文名:White-cheeked Bushtit
学名:Aegithalos leucogenys
【简介】
白颊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leucogenys)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东北部以及巴基斯坦北部。
【外形特征】
白颊长尾山雀体型较小,头部较大,喙短,尾巴较长。其显著特征包括黑色的喉咙、肉桂色的前额和头顶,棕色的头冠和黑色的眼罩。脸颊周围有白色的斑纹,延伸至颈部形成半领状。上体和翼覆羽为淡灰橄榄色,飞羽和尾羽为棕色,而最外侧两根尾羽尖端宽幅白色。下巴和喉咙的颜色是黑色,并带有微紫红色的下缘。它们的虹膜为稻草黄色或灰黄色,喙为黑色,腿为淡橙棕色或粉棕色。幼鸟的头部颜色稍显苍白并带有黄色调,脸颊较淡,腹部的颜色更暗淡。
【鸣叫特征】
这种山雀的叫声多种多样,包括刺耳的断续声、尖锐的“吱吱”声、颤音和细哨声,联系叫声为连续的“si-si-si-si”,同时也会发出短促干燥的“tup”或“tep”声,以及一些硬朗爆炸性的滑音颤音“trrrt”或“trrrp”。
【生活习性】
白颊长尾山雀栖息于干燥的灌木森林和针叶林中,如冬青栎、杜松和松树,繁殖季节主要位于海拔1500-3660米之间,非繁殖季节海拔则在500-2100米之间,有时也会在农田边缘、荆棘灌丛和河岸柽柳中活动。它们以昆虫、蜘蛛和少量蚂蚁为主食,在灌木层觅食,也会在树冠中寻找食物。繁殖季节通常成对活动,随后形成6-12只的小群体,常加入混种觅食群。
【繁殖习性】
白颊长尾山雀的繁殖季节从3月末延续至5月。雄鸟和雌鸟共同收集筑巢材料,造出椭球形的垂直巢穴,离地1-3.5米,通常位于荆棘灌丛、矮冬青栎或杜松中。它们使用的材料包括苔藓、草、植物纤维,使用蛛网加固并在内部以羽毛做内衬。每窝产5-8枚卵,白色,蛋壳上有轻微粉红色斑点,尺寸约为14.7×9.9毫米。孵化及育雏期的具体细节尚不明确,不过,双亲都会参与喂养幼鸟,直至幼鸟离巢后至少14天仍然依赖父母。
【外型辨识】
区别于红头长尾山雀,白颊长尾山雀头冠颜色较暗淡,且缺乏白色眉线;与白喉长尾山雀相比,白颊长尾山雀的额部和前冠部颜色暗淡且喉咙更黑。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名单,该种属无危(LC)。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东北部以及巴基斯坦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