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额长尾山雀
英文名:Rufous-fronted Bushtit
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
【简介】
棕额长尾山雀属于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是一种体长约11厘米的小型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具体包括中国西南部、印度、尼泊尔和不丹。
【外形特征】
成鸟棕额长尾山雀的头部呈红棕色,并带有黑色面罩和银色领圈,领圈上点缀有黑色条纹,在领圈边缘亦为黑色。其上体是灰褐色,而下体则呈红色调。相较于成鸟,幼鸟显得颜色较为平淡和暗淡。
【生活习性】
棕额长尾山雀栖息在高海拔2000米到3000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竹林中,尤在阔叶林和针叶林的中间地带。它们通常是集群活动,鸟群在树冠或林下植被中觅食,偏好捕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以及膜翅目等类群的昆虫、甲虫、蜘蛛和其他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并且偶尔也会摄取果实以及种子等植物性食物。抵达繁殖季节时,它们大多以成对的形式寻找伴侣并进行交配,而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则会形成10多只的小群活动。
【鸣叫特征】
棕额长尾山雀的鸣叫声具有独特的特点,但文中没有详细描述其具体叫声内容。
【繁殖习性】
棕额长尾山雀在4月至6月期间进行繁殖活动,并且典型地选择在常绿、大型树木枝繁叶茂处构造其椭圆形巢。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
【外型辨识】
与黑眉长尾山雀和白喉长尾山雀相比,棕额长尾山雀具有显著的外形特征差异。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白色前额和腹部,并且领圈边缘为白色;而后者没有这些特征。具体区别如下:
- 与黑眉长尾山雀的区别:前者有白色前额和腹部、白色领圈边缘,后者无此特征。
- 与白喉长尾山雀的区别:前者有白色前额、白色领圈以及深色胸带,后者没有这些特征。
【物种区别】
棕额长尾山雀的两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Aegithalos iouschistos iouschistos)和西南亚种(Aegithalos iouschistos sharpei)。其中,指名亚种由Blyth于1845年首次命名,模式产地在尼泊尔。西南亚种由Rippon于1904年命名。
【保护状况】
棕额长尾山雀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结果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信息,它被归为国家“三级保护”物种,虽然存在一定的保护措施,但种群动态尚稳定,未受威胁。根据《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它也被归为有重要意义的陆生野生动物。
【地理分布】
棕额长尾山雀主要集中在不丹、尼泊尔、西藏、四川、贵州、以及云南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