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长尾山雀
英文名:Pygmy Bushtit
学名:Aegithalos exilis
【简介】
侏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exilis,英文名Pygmy Bushtit。仅见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海拔较高的森林区域。
【外形特征】
侏长尾山雀体型极小,成年个体体长通常为8.5至8.7厘米。体态小而圆,呈灰色。头部颜色为暗灰色并带有红褐色调,下方喙部边缘有淡粉棕色斑点,腿色为肉黄或黄色。上体颜色为中灰微带褐色,尾羽灰褐色,背部则为纯灰色。整个下体呈现出淡粉棕的色彩,侧胸和胸部两侧则有细带状的灰褐色纹理。口角偏灰、深褐色或黑色,眼睛虹膜则为黄白色至纯白色。
【生活习性】
它们活跃于森林的上层,会结成小群体,以捕食昆虫为主,主要捕捉蚜虫、毛毛虫以及小型蜘蛛等生物。低空飞行时,它们常会进行觅食活动。这类鸟属于常住鸟种,长期生活在固定区域。
【鸣叫特征】
叫声尖锐且节奏性很强,常表现为“tsi-tsi-tsi-si-sisi”的形式,每次嘔嘔声音渐弱,同时伴有较为饱满的“chut”声以及快速“trrrt”声颤音。这些特征与其同属其他类群中的叫声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繁殖习性】
繁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5月和8月至11月期间。它们会用叶草和苔藓在离地面约3至8米高的位置筑建悬吊式的袋状巢。每窝可以产2至3枚白色的蛋,蛋表面带有细微且均匀分散的红褐色斑点,大小约为11.8至13.4毫米×9.3至10.6毫米。
【外型辨识】
侏长尾山雀在长尾山雀属中位列最小类型。它相较于属种中的其他鸟类,体格较小且尾部相对较长。
【保护状况】
侏长尾山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级为“无危”(LC),表明数量相对稳定且种群规模较为健康。
【地理分布】
它的栖息地集中在爪哇岛的西部及中部的山区,包括著名的Gede-Pangrango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