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长尾山雀科 > 长尾山雀属 > 北长尾山雀
北长尾山雀

北长尾山雀

英文名:Long-tailed Tit

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简介】
北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中的一员。该科成员还包括长尾山雀属及其他相关物种。

【外形特征】
北长尾山雀体长12~14厘米,尾巴长而细,极为突出,占总长度的60%左右。它们整体呈现黑白相间的外观,尤以葡萄红色的下体和独特的尾羽为显著特征。头部纯白色(指名亚种头部为浅葡萄棕色),上体为黑色。背、尾和翼棱间杂浅灰色或粉色条纹。眼睛周围的斑块呈现浅灰色,突显其头部特征。雌雄羽色相似,亚成鸟羽色较暗且尾羽较短,白色部分有褐色斑纹。

【鸣叫特征】
北长尾山雀发高亢而清脆的“see-see-see”鸣叫声,尤其在开始飞行或分离出群体时表现明显。此外,它们在遭遇潜在威胁时,会发出“tup”或“tsirr”等警示音,争斗时叫声更强。

【生活习性】
北长尾山雀生境多样,多见于阔叶林、混合林及城市园林中的灌木丛,偏好在河岸树林、地中海地区的灌木林和针叶林中活动。其主要食物源是昆虫,偶尔也会舔食树汁或食用少量种子、芽和果实。

【繁殖习性】
北长尾山雀的繁殖季节从3月份到6月份不等,繁殖周期中会产出6至15个卵。采用苔藓、蜘蛛网和毛发等材料构筑其球状巢穴,遮掩于低矮灌木或树杈中。雌鸟孵卵,雄鸟负责饲料供应,孵化期为12至18天,幼鸟由双亲及其他帮助者共同抚育。姿态多变的觅食方法使其能在林中迅速捕捉到昆虫。

【外型辨识】
北长尾山雀因其独特的外观、多变的生态行为以及复杂的亚种分化成为鸟类研究中的重要对象。这种小而灵活的鸟类,在自然植被和城市环境中灵活地适应生活,并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占据着关键位置。

【保护状况】
该种群的分布范围涵盖欧亚大陆,东至欧洲北部、西及日本,北至西伯利亚和蒙古,南至中国东北部。中国境内,尤以东北部为常见。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C),并已纳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然而,严冬气候对种群影响巨大,极端条件下可能致种群减少80%,随后需数年恢复。

【地理分布】
北长尾山雀的亚种划分详细,涵盖北欧至东亚的多个区域。根据不同的地理分布,北长尾山雀的代表亚种有指名亚种A. c. caudatus等。这些亚种在羽毛颜色、结构以及栖息地选择上表现出细微的习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