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雨燕目 > 蜂鸟科 > 鳞斑蜂鸟属 > 鳞斑蜂鸟
鳞斑蜂鸟

鳞斑蜂鸟

英文名:Speckled Hummingbird

学名:Adelomyia melanogenys

【简介】
鳞斑蜂鸟(Adelomyia melanogenys),又称为Speckled Hummingbird,是一种雨燕目蜂鸟科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区域,栖息于湿润森林、林缘及水边,具体位于海拔高度约1000-3000米之间。

【外形特征】
鳞斑蜂鸟体型较小,体长约8.5-9厘米,重量约3.5-4.9克。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黑色脸颊与淡色眉纹,并且喉咙覆盖斑点状的特征。雄性和雌性鳞斑蜂鸟在外观上较为相似,主要外貌特征包括:翅短且直,呈黑色;脸颊黑色,眼后有淡白色斜纹;身体上段呈青铜绿色,喉咙带有散斑,胸部呈现出绿色,下体颜色为灰白色或淡黄色。雌鸟的头部和下背羽体边缘呈现棕色。尾羽呈铜紫色,中央尾羽除了末端白色或淡黄色外均为深色。

【生活习性】
鳞斑蜂鸟栖息在湿润的森林、林缘以及水域周边,常见海拔范围为1000-2500米之间,常见觅食于300-1200米的密集灌木丛。它们主要捕食开花灌木和藤本植物的花蜜,包括龙胆、倒挂金钟、Palicourea、Psammisia以及Bomarea。此外,它们还倾向于通过空中捕猎或在叶面搜寻昆虫来进行补充营养。

【鸣叫特征】
鳞斑蜂鸟的叫声形式多种多样,鸣唱时会发出单调且高亢的‘tsee’声,频率大约为每秒两次,同时伴有颇为独特的清脆颤音。此外,它们的叫声还包括重复的干涩颤音‘trr.tr.trrr’以及升跌变化的高音‘tititititi.ti.ti.tsee..see..see..see...see...see’,持续时间为3-5秒,通常在起飞或追逐时频繁发声。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周期持久,全年都可见巢穴,尤其集中于1月至5月中旬。羽毛上的苔藓和蛛丝是巢的构成材料,内部填充精细的植物纤维。巢通常筑在苔藓覆盖的树干或悬崖峭壁上,有时会建在岩石洞口,高度在1-3米左右。两个白色卵,大小约为12.4mm×8.7mm,由雌鸟负责孵化约17-18天。孵化期后3-4周,幼鸟与母鸟共处,并且雏鸟在前七天内需由雌鸟照料。从孵化后大约20-24天,幼鸟能够独自离巢并进行飞行。

【外型辨识】
鳞斑蜂鸟是一种具有独特外貌特征及特殊生态环境需求的小型雨燕目植物性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云雾森林。

【保护状况】
鳞斑蜂鸟等级评定为IUCN无危(LC)。然而,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曾因野生鸟贸易被捕获,直至1970年代中期此类贸易被禁止。

【地理分布】
鳞斑蜂鸟分布区域包括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特别在哥伦比亚卡利上方的安第斯山脉西段存在高密度的族群,平均每平方公里可达10-12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