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纹苇莺
英文名:Speckled Reed Warbler
学名: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简介】
细纹苇莺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首次由罗伯特·斯文豪于1863年描述。该鸟类主要分布于菲律宾和中国的东北以及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
细纹苇莺体长12-13厘米,重7.2-9.1克。其头部两侧具有明显的黑色条纹,而眉纹广泛但对比度较低,呈奶油色。上身底色主要为赭橄榄色,顶冠至背部有淡黑色条纹,肩部至腰部为红橄榄色。翼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上部为深棕色,边缘为赭橄榄色;翅膀和尾部为棕色,边缘和尖端为淡黄色。下体为淡黄赭色,喉咙及腹部白色,内侧翼下覆羽边缘淡锈赭色。
和同属的双眉苇莺相比,细纹苇莺面部及背部条纹更为明显,眉纹颜色略淡。成鸟与幼鸟相比,上体颜色更深,背部条纹更宽、更模糊,对比度较低,但头顶条纹更显著,且两侧较窄。
【生活习性】
细纹苇莺在迁徙过程中和冬季时期会出现在湖泊、河流、稻田、水塘以及沿海芦苇沼泽和草地中。在繁殖季节会出现在芦苇地及柳树灌丛,可能以此作为繁殖地。其主要食物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至育雏期则可能以蚊子、苍蝇等小型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
【鸣叫特征】
未提供相关内容。
【繁殖习性】
细纹苇莺每年5月下旬抵达繁殖地,逗留约80-100天。每窝产卵5枚,孵化期为13-14天。幼鸟在育雏期大约持续11-12天。繁殖季完成后开始南迁。
【外型辨识】
未提供相关内容。
【物种区别】
细纹苇莺和同属的双眉苇莺相比,面部及背部条纹更为明显,眉纹颜色略淡。成鸟与幼鸟相比,上体颜色更深,背部条纹更宽、更模糊,对比度较低,但头顶条纹更显著,且两侧较窄。
【保护状况】
细纹苇莺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和改变,特别是在菲律宾坎达巴沼泽地区,其湿地遭到破坏转变为农田。由于湿地资源减少,这一物种越冬栖息地受到威胁,此外,过度使用杀虫剂导致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物种数量下降。细纹苇莺现已面临数量急剧减少的状况。
按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细纹苇莺被评定为极危物种(Critical Endangered,CR)。为进一步保护这一物种,建议调查其繁殖地和更多越冬地点,启动新的标记释放计划,并评估其繁殖区划。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2021年2月5日)。
【地理分布】
细纹苇莺主要在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河北省、湖北省及江苏省等地以及菲律宾的全球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在每年9月至次年6月期间其实存在菲律宾记录。在国内,它们通常出现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