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岛苇莺
英文名:Rimatara Reed Warbler
学名:Acrocephalus rimitarae
【简介】
瑞岛苇莺(Acrocephalus rimitarae),又名“Rimatara Reed Warbler”,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一种鸟类。其自然栖息地分布在亚热带或热带的干燥森林地带以及沼泽。由于其分布范围有限,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
瑞岛苇莺体长约17厘米,具有较短的喙。头部上方有一条醒目的黄色眉纹和深色眼线,头冠和背部呈暗橄榄棕色,喉部和下体则是黄白色的。这些部位常散布着不规则的白色羽毛,形成了斑驳的白棕色外观,尤其在头部、背部、翅膀和尾部非常显眼。雌雄外形相似,而幼鸟与成鸟区别不大,只是缺乏白色斑块。
【鸣叫特征】
主要鸣叫声为响亮的训斥声“chack-chack”,且会发出一系列的啾啾声,后者有时被认为是其代表性歌声,不过真正的歌声尚未被记录。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潮湿环境中的灌木丛和芦苇丛中,偏好低海拔区域。瑞岛苇莺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瑞岛,一个位于太平洋东部南方群岛西北部、面积仅约4平方公里的小岛。
【繁殖习性】
关于瑞岛苇莺的繁殖信息相当有限,但它们已被观察到在岛上的低海拔地区广泛分布。具体繁殖习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外型辨识】
瑞岛苇莺具有独特的黄色眉纹和深色眼线,其不规则地散落着的白色羽毛,成为与其他苇莺区别的明显标志。
【保护状况】
据IUCN 2017年的评估,瑞岛苇莺目前被列为极危状态(CR)。其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黑鼠(Rattus rattus)的侵扰,这对瑞岛苇莺的数量造成了显著影响,种群估计在900至3850个个体之间,成熟个体则约为600至2600,数量还有可能继续减少。
【地理分布】
瑞岛苇莺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瑞岛被发现,位于太平洋的南方群岛西北部。尽管2002年和2004年的估算人口数量有所不同,但最近的估计表明在2017年,其种群数量在1780至2781个个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