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苇莺
英文名:Large-billed Reed Warbler
学名:Acrocephalus orinus
【简介】
大嘴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orinus),属于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一种鸟。这一物种曾被称为“世界上最鲜为人知的鸟类”,直到2006年在泰国的重新发现。
【外形特征】
大嘴苇莺长13-14厘米,体重约10.9克。它是中等体型的苇莺,拥有一个显著的大而强壮的嘴,窄长的尾部,末端圆润。它的上体是橄榄褐色,尾羽和大覆羽的边缘带有红褐色,喉部为奶油橄榄色,下体呈橄榄黄色,侧面更接近橄榄棕色。虹膜深色,上喙深色并带有淡色边缘,下喙全为淡色,腿和趾爪为淡棕色。
【生活习性】
大嘴苇莺主要在山地溪流边、运河和湿地的灌木丛中繁殖。它们会访问中亚地区,迁徙路径和越冬地尚不完全明确,不过有记录显示它们在印度北部、缅甸和泰国越冬。
【鸣叫特征】
尚未有详细的叫声记录。但有人描述其叫声比布氏苇莺更快且更复杂。
【繁殖习性】
大嘴苇莺实行一夫一妻制,由雌鸟负责筑巢。巢通常建在离地面1.1至2.1米高的海沙棘枝条、艾蒿、甘草、柳树或芦苇上。每巢产2-5枚蛋,平均3.77枚,蛋壳颜色为污白色,偶尔卵白或纯白色,并带有暗斑点,尺寸约为17.7毫米×13.1毫米,重量约为1.5克。两性一起孵化并喂养雏鸟和幼鸟。筑巢活动主要发生在6月,雏鸟被记录在6月末至7月出现。
【外型辨识】
大嘴苇莺与布氏苇莺的区别在于嘴、腿和爪子更长,尾羽尖端更尖锐,翅膀更宽,上喙颜色更深。幼鸟与成鸟之间存在细微的色彩差异。
【保护状况】
大嘴苇莺被IUCN列为“无危”(LC),因其2006年在泰国的首次野外重获以及随后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发现了繁殖证据。
【地理分布】
大嘴苇莺的繁殖区域位于中亚山区,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延伸至阿富汗东北部,通过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东部,部分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它们的越冬地不确切,但记录显示它们出现在印度北部和泰国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