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苇莺
英文名:Lesser Swamp Warbler
学名:Acrocephalus gracilirostris
【简介】
细嘴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gracilirostris,属于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一种鸟类。它是一个体型较小且不太引人注目的物种,以长尾巴和长喙为显著特征,主要栖息在湿地环境中的芦苇丛,包括纸莎草沼泽。
【外形特征】
细嘴苇莺的体长约为17-18厘米,雄鸟平均重16.1克,雌鸟平均重14.2克。它们拥有长喙、圆翅和强壮的腿脚。指名亚种的特征是带白色眉纹、灰褐色颊部和耳羽,眼后有一条稍深的线条;头顶和上体呈现出温暖的褐色,臀部最为浓重,而头部及颈背颜色最深、较暗且偏灰;飞羽为深棕色,边缘呈黄褐色;小型覆羽为暖棕色;尾羽呈现深棕色,边缘黄褐色;下巴和喉部都是白色;其所过渡区域的上胸部分淡黄褐色到深黄褐色,侧腹和大腿呈现更深的肉桂黄褐色;尾下覆羽配着浅黄褐色。虹膜是深棕色;喙及下颚基部则是黑色角质体和黄色形成对比,腿则为深绿色或蓝灰色角质。幼鸟的上体比成鸟更赤褐色。
【生活习性】
细嘴苇莺主要栖息于湖泊、河口、河流、水坝、沼泽及湖泊等湿地中的芦苇丛、香蒲或纸莎草沼泽。它们可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区,而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部分地区,分布海拔可达2400米。为了适应非常湿的环境,细嘴苇莺全年都留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湿地。
【鸣叫特征】
它通常发出从水面以上的1至2米位置的高音。其歌声由多种短组合构成,有类似“klieru, klikliu-klikliu-klikliu-klee, kliew-klikliklikli”的发音以及类似一种鸫鸟发出的旋律,但持续的时间没有大部分同类的长。其它声音则包括响亮的“kierok”、低沉的“chuck”和连续的“chuk-uk-uk-k-k”。
【繁殖习性】
细嘴苇莺的繁殖期因地区而异,例如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为3月至12月,而在别处如马拉维和赞比亚分别为1月至8月和2月。它们可能保持单配偶制。领域性有所呈现。巢穴为深圆锥杯形,由干草、干芦苇条和其他水生植物构成,内部衬以细草条和细草及少量的羽毛,通常位于水面以上的垂直茎或密集植被的灌木中。巢穴的高度从0.2至1.8米不等。每窝平均产生2至3颗卵,克数在2.3左右,少见的是可以有4颗卵。
【外型辨识】
细嘴苇莺相对较小,比非洲苇莺略大,且其翼展小于大苇莺。不同亚种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例如冬季底部亚种相对指名亚种更为灰暗,侧面及尾下覆羽上无黄褐色;而cunenensis亚种则比指名亚种略小并呈现淡橄榄褐色和白灰相间的下部部分。
【保护状况】
据IUCN的评估,细嘴苇莺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级别。
【地理分布】
细嘴苇莺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及其周边的非洲大陆)地区。它们主要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乍得、埃塞俄比亚至南非的广泛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