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苇莺
英文名:Blyth's Reed Warbler
学名:Acrocephalus dumetorum
【简介】
布氏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dumetorum),是一种小型鸟类,属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该鸟种因英国动物学家爱德华·布莱思命名,种名来自拉丁语dumetorum,意为“灌木丛”。繁殖范围覆盖欧洲的波罗的海区域至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越冬于南亚(如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和孟加拉国)。
【外形特征】
布氏苇莺体型瘦长,长12-16厘米,体重在8-16克之间。其羽毛呈现灰褐色或黄皮并带有淡淡的橄榄色,形成橄榄褐色的背部和胸侧带有暗赭色至灰色条纹的腹部。虹膜呈黄褐色至深褐色,喙为深灰褐色,下颌基部为淡粉棕色。两性在外形上无明显差异。
【生活习性】
布氏苇莺栖息于湖泊、河流、森林边缘和灌木丛等各种环境,包括湿地和干燥地带的树丛。它们以毛虫、蚱蜢、直翅目昆虫及其幼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时,它们往往在树和灌木的侧面或顶部跳跃。
【鸣叫特征】
布氏苇莺的鸣声多变,包括粗糙与清晰的音调,时而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通常重复3-5次,有时可达十次以上。其鸣声富有层次感,通常由连续的滴答声、咔嚓声与瑰丽的哨声混杂而成。
【繁殖习性】
布氏苇莺在春季5月到7月繁殖,通常是一对繁殖,但也有时出现一雄多雌的情况。他们会在灌木丛高约20-60厘米处搭建由植物材料和蜘蛛网制成的杯状巢,产卵3-6枚,一起孵化12-13天后,由父母共同喂养。雏鸟在出生后11-13天离巢,并在接下来的10-22天内继续由父母喂养。
【外型辨识】
布氏苇莺与湿地苇莺形似,但后者翅膀更长,喙较短,背部颜色灰度更深,前额平坦度也不同。
【保护状况】
布氏苇莺在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都有繁殖记录,并在南亚各国越冬。2017年时更新的IUCN保护级别为无危,列为LC类别,表明布氏苇莺种群总体情况稳定,并未遇到严重的生存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