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苇莺科 > 苇莺属 > 长嘴苇莺
长嘴苇莺

长嘴苇莺

英文名:Tahiti Reed Warbler

学名:Acrocephalus caffer

【简介】
长嘴苇莺(Acrocephalus caffer),也称为Tahiti Reed Warbler,是一种属于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大型鸟类。该种鸟类因其过长的喙、短翅膀和长尾巴而最为显著。长嘴苇莺仅分布于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社会群岛东南部、波利尼西亚东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
成鸟羽色独特,身长在17-20厘米之间,具有明显的金黄色眉纹,深色眼纹,头部和上体羽毛呈现出斑驳的橄榄棕色。翼羽的边缘颜色较浅,使得整体外观显得有一定的杂乱感。此外,其初级飞羽和尾羽呈暗棕色,尾羽尖端带有黄白色,喉部和下体呈淡金黄色。长嘴苇莺还存在全黑或烟灰色的变异型,自1920年代开始数量逐渐增多。雄性和雌性长嘴苇莺在外观上相似,但雄鸟的尺寸通常大于雌鸟。幼鸟的颜色较成鸟更深。虹膜呈暗褐色。

【生活习性】
长嘴苇莺栖息于山林地带,在波利尼西亚竹子(Schizostachyum glaucifolium)、hibiscus树林或椰子(Cocos nucifera)种植园等生境中较为常见,海拔范围一般在50至700米的条件下。它的食谱包括昆虫、小蜥蜴、小鱼、软体动物、小龙虾(Astacus)、蜗牛,以及其他如种子、果实和花蜜等。该物种偏好单独觅食,经常在树冠层中进行捕食行为。

【鸣叫特征】
长嘴苇莺的鸣叫声是一系列悠长、节奏缓慢的颤音和带有“churr”声的鸣叫,中间夹杂着一些哨子般的声音。它的警戒叫声包括粗糙的“chrr”、“gaaark”、“shroo”或“rroo”声,此类叫声通常在长嘴苇莺进行鸣唱前会出现。

【繁殖习性】
长嘴苇莺的繁殖季节可以分为两个高峰期,首个高峰期从8月到12月,然后是次高峰期,从2月持续到6月。雌鸟通常会将巢筑造在hibiscus树林或竹丛中,高度可达15米以上,用草、根须和苔藓等材料精细建造,巢的内径平均为9厘米,高17厘米,深度可达12厘米。

【外型辨识】
长嘴苇莺与其它苇莺属的物种明显区别之一在于其更大的体型、极长的喙、短而圆的翅膀和较长的尾部。其所具有的暗色型个体全身呈暗棕色或烟灰色,与正常黄型个体有明显颜色差异。

【保护状况】
按照IUCN的评估标准,长嘴苇莺被列为易危等级。

【地理分布】
长嘴苇莺的生活分布仅限于塔希提岛(社会群岛东南部、波利尼西亚东部),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活动,通常不超过600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