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椋鸟科 > 八哥属 >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英文名:Burmese Myna

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简介】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属于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的一种鸟类,中国通常称其为葡萄胸椋鸟。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等区域的开阔地次生林、灌木林和河谷耕作区。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体型中等,体长约为250毫米。头顶、颈部为白色,眼下方是黑色裸皮,背部为暗褐色,下体则是粉棕或粉红葡萄色。翅膀铜褐色,初级飞羽基部为白色,尾部黑色且有宽阔的黄褐色端斑。嘴为红色,下嘴基部有黑色部分,脚为黄色或橙黄色。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栖息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阔叶林、河谷和农田等环境中,偏好在开阔地带活动。这种鸟类既在树木上栖息觅食,也会频繁地上到地面活动。在特定时间它们会形成大群,尤其是在傍晚,喜欢在树木上鸣叫,表现出一种嘈杂的状态。

【鸣叫特征】
红嘴椋鸟在特定时间会形成大群,在树木上鸣叫,表现出一种嘈杂的状态。

【繁殖习性】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缅甸和泰国西南。中国目前在云南的局部地区也有分布。繁殖期在4月至7月,营巢于树洞或房屋洞穴,每巢有2-6枚卵,卵为阔卵圆形,大小约为24-30毫米×19-23毫米。

【外型辨识】
红嘴椋鸟因其红色的嘴部和白头裸皮,外观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八哥。此外,它的下体颜色也为粉棕或粉红葡萄色,背部为暗褐色,翅膀铜褐色,初级飞羽基部为白色,尾部黑色且有宽阔的黄褐色端斑。

【物种区别】
红嘴椋鸟与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不同。后者虽然也有白色头颈,但裸皮颜色为黄色,嘴巴黑色且无红色标记,并有黑色领环。

【保护状况】
红嘴椋鸟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种。中国将其列于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名单中,意味着该物种在不受到长期威胁的情况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主要分布于缅甸和泰国西南,中国目前在云南的局部地区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