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腹鹰
英文名:Sharp-shinned Hawk
学名:Accipiter striatus
【简介】
纹腹鹰(学名:Accipiter striatus)是鹰形目、鹰科、鹰属的鸟类。俗称鸡鹰,是北美洲的三大 COMMON DERIVATIVE 鹰之一,另外两种为库氏鹰和红尾鵟。繁殖期间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及墨西哥,并在越冬季节部分种群向南迁移至更温暖的地区。南部种群则可以分别视为三个独立物种,包括白胸鹰、淡胸鹰以及红腿鹰。
【外形特征】
雄性纹腹鹰长23至30厘米,翼展42至58厘米,重量在82到115克之间;雌性则长于雄性约30%,重量上则重50%以上,体长29至37厘米,翼展58至68厘米,重量150至219克。它具有较短但宽翼,渐长尾部上有明显的灰黑横纹。体羽在不同亚种间有一定差异,翅膀上的飞羽黑白交替,腿细长且呈黄色,钩嘴黑色,蜡膜则为黄色。
【生活习性】
这类鹰栖息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环境下,如针叶林、阔叶林或橡树林。在越冬季节,它们会迁移至比较温暖的地区。在捕猎时,纹腹鹰习惯潜入密林,捕食小型鸟类为主,包括雀形目、莺形目及鹀形目等,偶尔也会捕获小型哺乳动物、蜥蜴、蛙类和大型昆虫等。
【繁殖习性】
纹腹鹰会于大型针叶树或茂密的林木丛中筑巢,且平均每窝产卵数量3至8,通常每窝4至5枚;卵颜约为37.6毫米×30毫米,重约19克,带有鲜艳斑点,孵化期平均30天。雏鸟约一个月左右离巢,但还会需要父母照顾四周。
【外型辨识】
与其他鹰类如库氏鹰和红尾鵟比较,纹腹鹰体型较小,尾巴偏短,翅膀外形更圆。而纹腹鹰在上体多呈现蓝灰色至石板色,下体白而带有棕色斑纹,从头冠到上体背部的颜色对比亦更明显。
【物种区别】
波多黎各的venator亚种被列为濒临灭绝状态。该物种被列为无危物种(IUCN),但实际上在波多黎各和其他栖息地的亚种的种群面临威胁。
【保护状况】
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间受到DDT及有关农药的干扰,数量有所下降。然而,自DDT被禁用之后,种群数量恢复良好,甚至可能超过历史水平。
【地理分布】
其栖息地面广泛地涵盖了北美、中美及南美洲,由加拿大的北部直至南美的深处,乃至于美洲加勒比海岛群。在繁殖季节时主要位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域。栖息环境中包括北方针叶林、温带阔叶林、热带及亚热带凤林、长廊森林和半开放稀树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