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尾刺嘴莺
英文名:Chestnut-rumped Thornbill
学名:Acanthiza uropygialis
【简介】
栗尾刺嘴莺是一种小型雀形目鸟类,属细嘴莺科刺嘴莺属。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从西澳大利亚西部到昆士兰东南部和维多利亚州北部。
【外形特征】
栗尾刺嘴莺中等体型,上体为灰褐色或棕灰色,带有一些白色的鳞状斑点,与深棕色的前额形成鲜明对比。头部侧面和耳羽处呈斑驳的近白色。臀部呈鲜明的栗褐色,与上体形成强烈对比。尾巴为黑色,顶端有窄的灰白边;翅膀上部翼盖有浅褐色或乳白色翼条。下体主要为近白色,有时胸侧或颏喉部略显淡灰色,腹部也泛淡黄褐色。虹膜多为奶油色或近乎白色,喙黑色,有时下颌基部略显淡灰色;腿黑或灰黑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部图案较暗淡,尾尖为淡黄褐色,虹膜颜色略浅。
【鸣叫特征】
栗尾刺嘴莺的典型叫声是一种尖锐且快速的叽喳声音,有时伴有缓慢而高的’seeeep seeeep'声。
【生活习性】
栗尾刺嘴莺栖息于干燥的林地及灌木丛,特别是在马利灌木林、三蕊草、艾瑞莫菲拉和卡西亚等植被环境之中,也常见于河岸湿地以及多加灌木下的盐碱草丛。它们能够在牛牧场、防火线和路边残存的植被中生存,在低矮遮蔽处尤为适宜。留鸟习性,局部地区有报道其移动距离可达到2.5公里。
【繁殖习性】
栗尾刺嘴莺的繁殖季节从夏季的6月至冬季的12月,产卵期则从7月至12月。每窝通常产2-4枚卵(主要是3枚),间隔两天产一枚。卵为肉白色,上散有深色斑点,大端常有帽状图案。孵化期约为19天;父母共同喂养雏鸟,雏鸟期约持续18至20天。繁殖后,家庭成员在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在一起。幼鸟在夏末至秋初开始分散,常以两至三只为一群迁徙。该鸟类的巢穴曾被霍斯菲尔德铜色杜鹃寄生。
【外型辨识】
栗尾刺嘴莺显著特征在于更加明显和鲜艳的栗色臀部,与蓝灰刺嘴莺和宽尾刺嘴莺等其他细嘴莺类相比,尾尖的颜色则不相同。幼鸟头纹较暗淡,尾尖略显淡黄色。
【保护状况】
栗尾刺嘴莺列入IUCN红色名录,被列为低危物种(LC)。尽管在一些特定区域,如西澳大利亚小麦区的道路边缘残留植被遭破坏,导致数量局部下降,但整体仍被保护。
【地理分布】
栗尾刺嘴莺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和半干旱区域,西至西澳大利亚内陆西部,南至昆士兰东南部和维多利亚州北部。该物种存在于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但均避开极端的沙漠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