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细嘴莺科 > 刺嘴莺属 > 棕尾刺嘴莺
棕尾刺嘴莺

棕尾刺嘴莺

英文名:Buff-rumped Thornbill

学名:Acanthiza reguloides

【简介】
棕尾刺嘴莺 (Acanthiza reguloides),英文名Buff-rumped Thornbill,属于雀形目细嘴莺科刺嘴莺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至东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
体长9.5-11厘米,体重约8克。显著特征包括灰橄榄色的上体、淡黄色的下体及橙棕色的臀部。头部顶部和侧面呈灰橄榄色,前额有淡褐色斑点,眼睛周围有淡色眉纹,头顶直至颈部均为橄榄棕色,尾巴呈黑色但顶端淡灰色;翅膀则表现出橄榄棕的色泽,边缘略浅。下巴至喉咙通常为白色或奶油色,下胸至腹部呈均匀的淡黄色。幼鸟额头上的斑点不明显,上体偏棕色,胸部无斑点。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桉树森林中,偏好那些具有矮蓬和草丛的稀疏下部植被。它们常见于柏松、桉树、金合欢或含有这些树木的混合林地环境中。从海滩到较高海拔的亚高山地区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但更倾向于栖息在低山脚下而不是茂密植被环绕的深沟之中。

【鸣叫特征】
这种小鸟一年四季都会鸣叫,但是通常较为短暂静默。其歌声主要由快速连贯的两个调音连缀而成,比其他刺嘴莺声音更加清脆尖锐。觅食时会发出尖细的“吱吱”声,而幼鸟在乞食时会连续发出类似“嗡嗡”的声音。

【繁殖习性】
其繁殖季节位于7月至次年2月期间。巢由单一雌鸟构建,结构为蛋形、大且圆顶状,侧边入口含有小弧状边缘,由树皮、干草和苔藓材质构成,并用蛛网和蜘蛛卵囊加固,内部铺垫羽毛、毛发或植物绒毛。巢通常建立在树叉或土堤内,或是高高空中的树干裂缝中。每窝可产卵2-4个,平均孵化期为16-21天,雏鸟喂养期持续16-19天。

【外型辨识】
最显著的特征为灰橄榄色的上体、淡黄色的下体及橙棕色的臀部。头部顶部和侧面呈灰橄榄色,前额有淡褐色斑点,眼睛周围有淡色眉纹,头顶直至颈部均为橄榄棕色,尾巴呈黑色但顶端淡灰色;翅膀则表现出橄榄棕的色泽,边缘略浅。下巴至喉咙通常为白色或奶油色,下胸至腹部呈均匀的淡黄色。

【物种区别】
暂无具体描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道,棕尾刺嘴莺被列入无危(Least Concern, LC)的类别。尽管整体种群相对稳定,部分地区由于城市化和栖息地的改造而数量有所下降。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即从昆士兰州的Chinchilla至西偏新南威尔士州的Cobar,以及伸延到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东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