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刺嘴莺
英文名:Brown Thornbill
学名:Acanthiza pusilla
【简介】
褐刺嘴莺/Acanthiza pusilla是雀形目细嘴莺科刺嘴莺属的鸟类。
【外形特征】
其体长约为9-11.5厘米,体重约7克。褐刺嘴莺具有显著的橄榄棕至棕色上体,额头带有淡红褐色鳞片状斑点,眼周的灰褐色羽毛环绕着深色的眼睛。背部有一块红褐色斑点,尾羽为灰棕色,带有狭窄的白色边缘。翅膀带有一定的淡色效果,使其显得更显眼。喉咙和下体主要呈白色,逐渐过渡为腹下的黄色,并带有淡黄褐色或淡肉桂色调,从下巴至胸部有细致的黑色条纹。虹膜为深红色或红色,喙通常为黑色或灰黑色,喙的基部有时呈较淡的颜色,腿为灰黑色至肉棕色或紫棕色。幼鸟色彩较成鸟淡,喙颜色较浅,虹膜为深棕色至灰色,腿部颜色也较浅。
【鸣叫特征】
褐刺嘴莺的鸣叫声在全年均可听见,但在繁殖季节更为常听。它的鸣声被描述为多样且悦耳,比如“tzzt tzzt too weet et wrrrt”等。此外,它们还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通常遵从一种“低语歌”的形式。
【生活习性】
褐刺嘴莺倾向于居住在密集的灌木层中,适应于不同的森林类型,包括湿性和干性的硬叶林、再生林、桉树(Eucalyptus)林地、灌木丛、雨林、荒野,以及河流两边的植被。冬季时,它们栖息于新南威尔士州的荆棘荒野以及塔斯马尼亚的沟壑地区,在春天和夏天更多的活动于较高的植被区域。
【繁殖习性】
褐刺嘴莺的繁殖期通常为6月至1月,此时期内,雌鸟负责巢穴建筑。雌鸟会构建小巧而坚固的穹顶巢,使用粗草、树皮条、叶子、苔藓和蜘蛛网等材料。在巢内添加柔软的内部衬层,如羽毛、羊毛和皮毛。赭刺嘴莺的巢位多在地面或植被下方,雏鸟孵化期为16至20天,育雏期约为16天,雏鸟在初期主要依赖雌鸟喂食,而雄鸟会在第二巢繁殖期帮助喂养后一批雏鸟。褐刺嘴莺的巢穴常被扇尾杜鹃(Chalcites)、金鹃(Chlamydotis)和霍氏金鹃(Chrysococcyx leucogenys)寄生。繁殖失败的关键因素可能包括捕食与寄生现象。
【外型辨识】
相比于其他细嘴莺科成员,褐刺嘴莺具有独特的识别特征,包括红褐色的前额、红褐色尾部、灰色喉咙上的黑色条纹和深红的眼睛。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列出的保护级别,该物种被列为低危(LC),即不属于受威胁物种。
【地理分布】
褐刺嘴莺广泛的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它们的活动范围通常不超过距离海岸线300公里。指名亚种A. p. pusilla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首都领地,而亚种A. p. diemenensis则活跃于塔斯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