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刺嘴莺
英文名:Yellow-rumped Thornbill
学名:Acanthiza chrysorrhoa
【简介】
黄尾刺嘴莺(拉丁名:Acanthiza chrysorrhoa),属雀形目细嘴莺科刺嘴莺属,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除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它以独特的黄色臀部和狭长的喙而著称。
【外形特征】
黄尾刺嘴莺成鸟长度约9.5至12厘米,体重约9克左右。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黑色额部带有白色斑点,灰褐色上体渐变为颈侧较浅色,喉咙为奶油色。眼后有一条宽阔的白色眉纹,确实延伸至眼角上方,最终形成一条钝化的浅色带,末端逐渐变细。耳羽呈偏白色,带有少许暗色斑点。尾部及尾基部黄色与主要的黑色尾巴形成鲜明对比,尾尖带有微妙的偏白色边缘。翅膀为灰褐色,带有黑色翼尖,深棕色的初级飞羽覆羽和三级飞羽中心,而三级飞羽边缘为偏白色,次级飞羽边缘带有细小的偏白色。下体偏白色,胸部可能带有轻微的淡黄色浸染,两胁呈黄褐色。幼鸟较成鸟斑点不明显,且头部斑点略显淡褐色,大覆羽的偏白色边缘可能构成一条狭窄的翼带。雌雄外观相似。
【鸣叫特征】
黄尾刺嘴莺的鸣唱独特,为连续高音轻脆颤音,有时带有强调的“swit”声调,通常在觅食过程中发出以维持群体联系。此外,鸟类学家还观察到它们模仿其他种类的动物叫声,如黑额矿吸蜜鸟的警报信号。
【生活习性】
黄尾刺嘴莺主要栖息于桉树林地下部植被、桉树和金合欢灌木地、宽阔草地和城市公园等地带。它们更倾向于地面行走和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会吃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种子。它们利用地面落叶层、草丛、在树皮和树枝底面搜寻猎物,有时甚至会临时捕食悬飞的苍蝇。
【繁殖习性】
黄尾刺嘴莺全年都可以繁殖,繁殖通常在秋冬季节最为频繁。每窝平均产卵3至4枚,卵的颜色从纯白色到带有红色或红棕色斑点,由雌鸟独自孵化,孵化期通常为16至18天。幼鸟出生后由双亲及可能在场的帮手共同喂养,育雏期约为17至21天。每年繁殖通常两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多达四次。
【外型辨识】
该鸟种与同属的其他种类相比,可以凭借其更大的体型和黄色臀部进行识别。其额部有黑色大量突出的斑点,与同属种类区分开来。
【保护状况】
在IUCN评价中,黄尾刺嘴莺被列在低危(LC)类别,意味着该鸟类面临的风险较低,总体数量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黄尾刺嘴莺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但并未在北部地区,如昆士兰州北部和北领地的中心及北部地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