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尾刺嘴莺
英文名:Inland Thornbill
学名:Acanthiza apicalis
【简介】
宽尾刺嘴莺(学名:Acanthiza apicalis)是雀形目细嘴莺科刺嘴莺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及西南部地区,除北部和东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外。该物种在当地被原住民称为"Djoobi-Djoolbang"。
【外形特征】
宽尾刺嘴莺体型较小,体长9至11.5厘米,体重约7克。其上体颜色从灰褐色到棕灰色,下体偏白,喉部和胸部具有细微的暗色条纹,臀部呈现红褐色。头部前额有显著的白色斑点,眼呈深红色至红棕色。它的尾巴较长且常竖立,显现出黑色的带状纹,尾端呈白色。翅膀边缘较淡,形成浅色翼斑。下腹部灰黑,尾下覆羽呈灰色。雌雄外形相似,幼鸟与成鸟的区别在于条纹较淡,颈部和背部略显棕色,喙色较暗,虹膜颜色较淡。
【生活习性】
该物种常见于干燥的林地和灌木丛,也见于高草丛和密集的河岸植被。在西澳大利亚,它们出现在以Xanthorrhoea preissii和Dryandra sessilis为主的森林和灌木丛中,以及有Banksia grandis和Allocasuarina fraseriana的森林。宽尾刺嘴莺出现在农村公园、花园和农田附近,尤其是在带有引导带和道路旁剩余植被的国家森林中。它们通常为留鸟,但也可能进行局部迁徙,尤其在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种子。记录的食物包括蜘蛛、甲虫、毛虫、蚂蚁、黄蜂和其他节肢动物。
【鸣叫特征】
宽尾刺嘴莺发出带有颤音的音乐鸣叫声,其中包含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它的叫声穿透力强,包括红喉刺莺的尖叫声、哨音"chweeip"以及尖锐的"tsip-chip"声。受惊时,鸟会发出嘈杂的嗡嗡声,并发岀细弱的啾啾声作为联络信号。觅食时,保持轻柔的音乐系列叫声,与其他鸟类的责骂声相混。
【繁殖习性】
在繁殖季节,即7月至12月,尤其是在9月至11月间,它们会筑巢。巢通常紧密结实,呈圆形或椭圆形,顶部有一个边缘部分覆盖的侧入口。巢由草、树皮碎片、树枝构成,有时还会加入树叶、苔藓、羊毛、蜘蛛网和蜘蛛卵囊,内衬柔软的羽毛、毛发或植物绒毛。雌鸟通常一天产一卵,每窝产卵2到3枚,白色至粉白卵,布满深色斑点。孵化期约为19至21天,雏鸟期16至18天。巢常被扇尾杜鹃和金鹃寄生。
【外型辨识】
与褐刺嘴莺相比,宽尾刺嘴莺的上体更灰,帽额上具有显著的白色斑点,臀部呈更鲜艳的红褐色,尾巴更长且经常竖立,末端有明显的黑色带和白色尾尖。与Chestnut-rumped和Buff-rumped thornbills的区别在于后者拥有浅色眼部,并无胸部条纹,尾巴主要为黑色。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宽尾刺嘴莺的保护类别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宽尾刺嘴莺广泛存在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及西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