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刺鹩科 > 刺鹩属 > 刺鹩
刺鹩

刺鹩

英文名:Rifleman

学名:Acanthisitta chloris

【简介】
刺鹩,英文名:Rifleman,学名:Acanthisitta chloris,隶属于雀形目、刺鹩科、刺鹩属。主要分布在新西兰北岛、南岛及斯图尔特岛。

【外形特征】
刺鹩体型小巧,约7至9厘米长,雄鸟约6克,雌鸟约7克。雄鸟头部和背部呈鲜绿色,臀部为黄绿色,翅膀有绿、黑、白相间的斑块,尾羽深色且尖端略带白色。下颚、胸部及腹部为白色,有时泛奶油色或淡黄色。雌鸟上体较暗淡,呈黄褐色并伴有深色条纹,臀部呈黄褐色。幼鸟与雌鸟相似,胸部有条纹,眉纹不明显。

【生活习性】
刺鹩主要栖息于森林,尤其是山毛榉森林和灌木丛,偶尔出现在松树林中的老龄林区。常见于较高海拔地带,约1550米。以昆虫为主食,包括甲虫、无翅蟋蟀、蜘蛛、蝇类、蛾类和幼虫等。偶尔食用小型蜗牛和浆果。觅食时通常单独或成小群,在树干、树叶上活动,很少落地。

【鸣叫特征】
携带持续不断的高频“zipt”、“pip”或“chuck”叫声,声音极高,通常在觅食时发出,人耳可能难以察觉。

【繁殖习性】
刺鹩的繁殖期为8月至次年2月,一季通常繁殖两窝。实行一夫一妻制,雄鸟和雌鸟结成长期配偶关系,并有时有帮手协助繁殖。巢由双方共同建造,呈卵形或穹顶状,有时位于树干或树枝洞穴中,偶见于地面。雌鸟每次产卵2至5枚,孵化期约为19至21天,由双亲共同监护。雏鸟在21至27天后出巢,需要4至6周时间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刺鹩与八色鸫相似,身形矮胖,脚和脚趾相对较大,几乎无尾,体羽柔软呈绒羽状。喙细长而锐利,其中刺鹩的雄鸟喙微向前弯曲,对比南岛的同种,体型更小,腿更短。

【保护状况】
刺鹩分布于新西兰,为雀形目刺鹩科刺鹩属唯一的鸟类。原属2属4种,目前仅存2属3种。其中,斯蒂芬岛异鹩(Xenicus lyalli)在1894年被发现后便因猫的入侵而灭绝;岩异鹩(X.gilviventris)和丛异鹩也因为捕食者的引入及栖息地的改变,分布范围大为缩小。刺鹩目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LC(无危),但仍需持续监测与保护以确保其生存环境不被破坏和受到进一步威胁。

【地理分布】
刺鹩主要分布在新西兰北岛、南岛及斯图尔特岛上,栖息于山毛榉森林和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