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颊垂蜜鸟
英文名:Spiny-cheeked Honeyeater
学名:Acanthagenys rufogularis
【简介】
刺颊垂蜜鸟,英文名:Spiny-cheeked Honeyeater,学名:Acanthagenys rufogularis。该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
【外形特征】
体重约52克,体长22至27厘米。羽毛颜色以橄榄灰为主,尾巴有明显的黑色及白色尖端,下腹部有深棕色条纹,尾下覆羽也带有黑色和白色。粉红色的喉咙及其特有的脸颊标记是其显著特征。该鸟的头部具橄榄灰色,有黑色斑点,背部和肩部有黑色条纹,臀部有污白色的斑块。喙呈黑色,基部粉红色,腿为深褐色,眼圈则主要为淡蓝色或灰色。
雌雄鸟的羽毛图案与体型相似,雄鸟略大。幼鸟头部呈棕黄色,脸颊上主要为黄色,腹部较暗,有细微的深色条纹。
【鸣叫特征】
拥有响亮而流畅的鸣声,极具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特征。这种独特的叫声,使其很容易与其他蜂鸟区分。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在半干旱和干旱区域的灌木丛、合欢树和小森林附近,偏好生长着金合欢(Acacia aneura)和鸸鹋灌木(Eremophila)的区域。此外,它们也会出现在mallee桉树林、混合金合欢-桉树群落以及耕地、花园、葡萄园等人工环境。该鸟类在湖泊、河流附近的平原上也有出现,主要依赖于其栖息地的树冠层和灌木林中存在的食物。刺颊垂蜜鸟的食物主要是花蜜、蔬菜、昆虫、蛇类和小鸟等。
【繁殖习性】
刺颊垂蜜鸟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8月到11月,繁殖地的选择多样化,主要根据其栖息地的条件而异。其巢结构呈杯形,由柔软的植物材料如蜘蛛网、草和叶子等编织而成,一般悬挂在离地0.8至14米的树枝上。每只雌鸟每次可产2至3枚卵,孵化期平均为14至15天,后代鸟巢期可维持至14至19天,完全依靠父母的喂养约12天左右。
【外型辨识】
刺颊垂蜜鸟凭借其独特的羽毛颜色、鲜明的脸颊条纹和稳定的繁殖能力,成为澳大利亚内陆的一类标志性鸟类。
【保护状况】
IUCN 状态:无危(LC)。尽管刺颊垂蜜鸟普遍分布,但它们可能因栖息地减少和改变,尤其是在小麦带地区面临的威胁增大。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鸟类可能被认为是农业生产和果园的害鸟。然而,总体上需持续监测其生存条件,以保证其种群的稳定。
【地理分布】
刺颊垂蜜鸟属于脊椎动物亚门,是鸟纲今鸟亚纲、雀形目、今颚总目中的一个物种,归类于吸蜜鸟科之下。它们是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个独特物种,除塔斯马尼亚州、北部热带区域、澳洲东南部海岸外,广泛生存于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