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垂冠雉
英文名:Wattled Guan
学名:Aburria aburri
【地理分布】
肉垂冠雉分布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东部至秘鲁南部的安第斯山脉区域,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地。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低地和山区森林。
【外形特征】
肉垂冠雉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鸟类,长度约72.5至81.5厘米,体重介于1195至1550克之间。其主要体色为黑色,胸部及背部光泽感强,色彩从北向南逐渐变深。喙大部分呈蓝色,尖端偏暗色,腿和脚为淡黄色。
最显著的特征是喉咙下方悬挂的红色和黄色肉垂,不过雌鸟的肉垂有时带有淡黄色底,雄鸟则不具备明显的肉垂。幼鸟的外观大致与成鸟相似,不过肉垂发育相对不成熟。
【生活习性】
肉垂冠雉主要栖息在海拔500至2500米的湿润山区森林,偏好高密度Fraxinus chinensis树林和Geissanthus树种区域。它们主要在树冠层到上层觅食,以果实和叶子为主食,有时作为山林中的种子传播者。
【鸣叫特征】
肉垂冠雉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发出响亮的叫声,持续几秒,声音类似上升嗡嗡声,带有类似于苇管的音质。叫声持续且独特,类似于小燕尾夜鹰的音节,结束时会伴随噼啪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从九月持续到三月,具体时间因地理区域而异。例如,在哥伦比亚,繁殖期集中在十二月至二月,筑巢期通常由雄鸟主导,巢呈杯状或篮状,一般位于树枝的分叉处。巢的直径为25至40厘米,深度约为10厘米。蛋为污白色,大小约为74至81.3毫米×53至55毫米,重量在104至124.5克之间。
【外型辨识】
尽管肉垂冠雉受到栖息地破坏和狩猎压力影响,数量有所下降。在IUCN名录中被列为“近危”(NT)。
【保护状况】
尽管肉垂冠雉目前被列为“近危”,但在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入“近危”级别。由于不断变化的栖息地质量及狩猎压力,该物种正面临威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肉垂冠雉在墨西哥的一个圈养环境中已被成功繁殖,但总体而言,它们在圈养条件下仍旧非常罕见。